《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9 03:09:50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体以亲情为主。《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托荷赞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一学二导三练”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对于《荷叶。母亲》,我设计的上课思路是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来设置。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自学练习部分。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出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关键字词,例如:菡萏、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

“学生的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是我在本课的教学后再次的感悟。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对所任教两班的学生充满了信心,我深信他们到了初三语文能力绝对不会差,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在学习的两则短文时,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去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如《金色花》,“为了好玩”一句,学生分析到:“这是我为了逗母亲开心,似乎与母亲在玩一个爱的.捉迷藏,表现我对母亲的爱。”再如;“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学生能分析出“突然”表现“我”要给母亲一个惊喜,也表现了“我”的天真、活泼、调皮。另外,学生在阅读时能很快地捕捉道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如《荷叶.母亲》,学生能够抓住最后一段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我一直在抓学生的“读”,学生一天天地进步,感悟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讲得非常“少”,学生读多了,自然就有了感觉,而这“感觉”是学生自己的“悟”所得,是“教”所不能代替的!抓好“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3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习。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平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4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能力修炼三重而得道?

晚上发现自己备课有三个步 ……此处隐藏8492个字……关系,我只能安排到写作之中,许多学生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2

① 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 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3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上课之前准备不够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但是,录音的播放却出现了疏漏。应该在课前检查一下。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录音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其次,课堂上应反复诵读,由于担心拖堂,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三、课堂容量过大,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从字词识记到文章的理解把握整堂课的容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留给孩子们自己品读感悟,思考深化的时间是不够充足的。

四、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五、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我应该寻找资料,对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向同学们说明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4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 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平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理念以来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课后的研讨与反思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课文未读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我在《再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个教师只有理解保证学生“多读”、“多自读”的深远意义,才能改革教学,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却在上课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所以,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

其二,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可还有几个学生被课堂“抛弃”,我平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到现在也是没有很理想的结果,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离队”。很多课堂都有这种现象,也包括一些公开课,老师总是忽略那些不愿参与学习的学生的存在,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让全班学生参与,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存在。这一堂课我也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深感遗憾。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登高教学反思灯光教学反思倒数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