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9 10:37:46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

学校搞参与式教学,我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译,老师再串讲全文,然后分析课文等),做了新的尝试——下发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等方式。

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不足:人物的分析以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再缩短时间,让课外延伸多些,让生多说说自己,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此处隐藏8529个字……

第三段,既克,公(不解的、茫然的)问其故,(耐心的、有条不紊的)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至此,这场战役已经结束,公依然不知胜利的原因,而曹本着对君主、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月匙公作了解释,更显示出他的远见卓识。而公虽?“鄙”,但是还不至于不可救药。

在传统教育的长期统治下,想象力缺乏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文言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一般情况下,老师总是把自己对人物,文章主旨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经过给人物加神态,人物几乎是栩栩如生的站在学生面前,象本文,神态是学生自己加的,对人物的评价学生也是讲的头头是道,还不时有新的见解出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觉得,其他文言文中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用这种办法。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3

《左传》主要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春秋时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而《曹刿论战》作为书中的重要篇目,在写作上很有特点。

我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程序是:通读全文——了解作者作品——翻译全文——文章内容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容易倦怠。这一次我并没有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而是在自己朗读之后,学生自读自译。学生在自行的阅读过程中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而我分别点出文章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重点词语,学生用相关的符号做好标记,便于复习。

在文章内容的探究上,我集中在两方面: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学生通过细读,找出两个人物性格相应的'地方,所谓的有理有据。在学生分享自己寻找到的论据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小组竞争比赛的形式,同时通过这样我就可以将人物形象顺道的分析出来了。最后,我在通过课后习题点出作者在详略上安排起到的作用。

其实,文言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理解上,而对于文中人物的感知则集中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相应的地方。在细微处感知人物形象便是这一类文章的教法。

今天在一班上的得效果较好,学生基本都在状态,对曹刿这个人物也十分感兴趣。所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很积极。可是在四班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不打,故而有点走神,我只好通过方言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后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话题扯得太远,有时自己过于天马行空,学生不能紧跟我的脚步。慢下来,静下来,于细微处去解读语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4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同学的表演,虽然只是课本翻译式的对白,但同学们能够走上讲台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现,他们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此时我又邀请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同学们又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课堂氛围越来越浓.我们读完后,我又表扬了同学朗读比我好,批评自己放不开手脚,没能读出庄公那种慌张,急进的情感,同学们这时有了更大的响应.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4.本节课我自己开场时,还是较紧张的,导致学生也很紧张,但随课堂的深入,我也越进佳境,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

本节课在设计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一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以缓解同学们紧张的情绪.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再缩短时间,让课外延伸多些,让生多说说自己,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5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一篇著名古文。相传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率军迎战,但苦无良策。这时,平民曹刿请求觐见庄公,之后就有了曹刿与庄公的一段对话。庄公御驾亲征,曹刿随行任“军师”,“战于长勺”,鲁军一举击败齐军,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千古名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近日,笔者品读此篇,并悟出了蕴含其中的一些深邃思想。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庄公重视“广集民智”的思想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遂入见。”这里的“入见”就是进入宫殿觐见庄公,这里的“遂”就是于是、很快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敌当前,庄公非常重视“广集民智”。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庄公十分清楚,也非常急切,因此才会有“遂入见”。之后,曹刿与庄公有一段著名对话。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看到,庄公不摆架子,不说套话,而是实话实说,坦诚相待,与曹刿认真研究军事对策,并对曹刿的正确意见能够很快理解、接受和实施。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