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9 10:10:02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课文,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本课教学,我认为自己有如下值得保留之处:

1、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而读蔺相如与下人的对话时,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1、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3、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自己想象中的好,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虽然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但是今天读来仍能产生共鸣,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让我们意识到: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文官,也离不开武将。此时偌大的中国,就有无数个廉颇,无数个蔺相如,正是他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才使得国泰民安。国和国安定,家和家兴旺,人和人幸福。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提倡和谐,每天电视中播放公益广告也强调“和为贵”,很多家庭中壁画也印有家和万事兴的字样。无一例外,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和文化。同学们请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和谐的画面,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和,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和文化发扬光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将相和》教学反思2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 ……此处隐藏10283个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13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又是一篇讲历史的故事,又是一个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篇章,有些不太爱讲,因为学生如果觉得老师总用一种方法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他们肯定也不爱学,借助优秀教师的方法试一试,果然很有效。

一、学文初始,填官衔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武将〕

相--(蔺相如)--(宰相)--(总理)〔文臣〕

二、在学文时,成语开花

——蔺相如——“廉颇”同样的方法

想想你在学过的成语中,有哪些成语可以形容这两个人,这样既复习了成语,又结合课文了解了人形象。

三、了解人物性格,再辨事情缘由

借助关联词说清楚: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

这样在一篇文章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劲儿,老师教得有信心,在轻松愉快之中将教学进行到底。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历史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课前我在网上观看了名师徐善俊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徐老的课上得生动、踏实,善于抓重点词句品分析人物形象、知晓人物性格。教学手段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和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我借鉴徐老师的教法,在班上“演练”了一番。名师的课果然不同凡响设计的问题之巧,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地思考,高举着小手,恨不得个个要说到,这让我的心里充满无数的喜悦与激动。

学完课文后,我开了一个小小的“人物评价会”。这次提问,竟然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孩子们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小小的脑袋里装满着智慧之光。如文中的赵王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李谦诚站起来讲:赵王启用蔺相如,蔺相如多次立功,可见赵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君王。多么创意的发现,看来他们并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我没找到触发点而已。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来品读文本。让学生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教学有两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将相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