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时间:2025-04-05 05:01:45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5篇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5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共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1、 开开心心每一天包括有勇气、我真棒和天天好心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2、 让我的身体更棒包括坐立走、有精神;爱清洁、讲卫生;伸伸腿、弯弯腰。教育学生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3、 我会照顾自己包括出门看天气;红绿灯,在站岗,遇到危险怎么办?告诉学生一些生活常识。

4、 我生活的地方包括我的家,在这里;童年的乐园;请到我的家乡来;明天会更好。

5、 我爱绿树 我爱蓝天包括我身边的环境;爱惜资源;美,就这么简单。

三、教学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养成一个好习惯。

2、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六、全册课时安排: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 6课时

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 6课时

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 6课时

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 8课时

第五单元“我爱绿树 我爱蓝天” 6课时

复习、考试 4课时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新学年开始了

1.引导学生把暑假所见所闻的趣事讲给大家听,交流内心感受,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生活体验的习惯和交流表达能力。

2.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爱学习、会学习,从小养成学习不马虎、不拖拉、不懂就问、认真完成作业等好习惯。

3.知道做事有始有终是学习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学习、做事有耐心、有毅力、有始有终有意志品质。

4.知道学习用品来之不易,纸张是宝贵资源,应该爱惜学习用品 ……此处隐藏23487个字……/p>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

(二)、本册重难点: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新面貌,树立为家乡自豪、为家乡骄傲的情感。

3、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4、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成长。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憧憬家乡的未来,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

1、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培养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3、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有勇气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在与伙伴的合作交流中分享合作的成果。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1、了解红领巾的来历,知道革命英雄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2、学习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过去。并从祖辈和父辈儿时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鼓励。热爱少先队组织和红领巾,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感到自豪和光荣。

3、通过辨析讨论,交流与引导,使儿童懂得作为少先队员就应该积极勇敢、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提高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辨别和道德选择能力,增强上进心。

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

1、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通过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3、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

二、本册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新面貌,树立为家乡自豪、为家乡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学会善待动物,保护环境。号召他们为美化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习,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学习榜样,做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5、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回顾过去的学习生活,并展望未来。

三、教学资源分析: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这几个班中好动的学生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学生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1、我爱家乡山和水(3课时)

2、家乡的物产多又多(3课时)

3、我家门前新事多(3课时)

4、我们的大地妈妈(3课时)

5、美化家园(3课时)

6、花草树木点头笑(3课时)

7、我和动物交朋友(3课时)

8、鲜艳的红领巾(3课时)

9、红领巾胸前飘(3课时)

10、快乐的“六一”(3课时)

11、我们长大了(3课时)

12、暑假生活我安排(3课时)

七、教学评价方案:

教学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多种方式综合呈现学习内容;寓品德教育于学习活动中,注重体验和感悟;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注重活动指导,寓评价于活动中,注重个性评价。采取的主要方法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